日据以来的台灣新文學运動——从现代主义到乡土文學及其变异
反占据战役今後,另有长达七年的现实的武装抗日,比力闻名的抗日英雄有林少猫。厥後收集上傳播,林少猫昔时是被苏云英等人出賣的,苏云英是民進党前主席苏贞昌的祖辈,以是台灣如今即是是一個“皇民當道”的社會。辛亥革命暴發以後,台灣抗日活動起头與故國大陸的革命相毗连。跟着孙中山带领的革命在大陸各地的蓬勃成长,台灣人第一次看到离開日本殖民统治的但愿。1912年罗福星从大陸独自回到小时辰住過一段时代的台灣,在没有任何社會根本环境之下,很快就组织了几千人筹备起义。那时的客家的农夫,為了本身的身家财富人命英勇跟日本人果断拼战,這不只是“客家人的民族意识比力强”罢了,我不信赖一般老苍生會仅仅為了抽象的民族意识而去跟日本殖民者冒死。
最後一波武装抗日,就是1915年的“噍吧哖事務”,那时用一些封建迷信的神符及大明慈悲國等名义号令公众起义,如今台南玉井另有一個噍吧哖抗日怀念碑。
从武斗到文斗:文化抗日起头
殖民教诲的普及是為了歼灭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识,巩固日本的统治权。可是,因為政治榨取、经济抽剥和社會上的各类不服期待遇,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识不单不克不及歼灭,反而日趋增强起来。以是台灣起头有一种新的文化抗日的形态。
1920年10月17日,第一個文化抗日集團“台灣文化协會”建立。成員有蒋渭水、翁俊明等醫师及資產阶层仕绅,并在雾峰林家的经济支撑下,辦了《台灣民报》。翁俊明和蒋渭水在醫黉舍念书的时辰,恰好袁世凯称帝,就與另外一個同窗杜聪慧规划用培育的伤寒细菌投到北京水源地,毒死袁世凯,厥後由于各种缘由没有落实。
台灣新文學的前锋——张我军
张我军是台灣新文學活動的急前锋,他到北京留學时遭到五四新文化活動影响, 1924年在《台灣民报》颁發了對旧文學的宣战檄言《致台灣青年一封信》,号令“活在老早就应當革新的社會的台灣青年,與其束手待毙,不如死于革新活動的疆場倒還清洁”,然後對“从不见過真正有文學價值,且不思鼎新,只在粪堆里滚来滚去的台灣诗文”的旧文學開展报复。
接着,张我军颁發了《糟的台灣文學界》,批评那时遍及全台的旧诗社和旧诗人,引發旧诗人的還击,从血氧機,此揭開新旧文學论战的序幕。固然新文學成為主流,年青人多数接管了新文學。
1925年,他又颁發了這一篇《请协力拆下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
经由過程张我军从海峡對岸傳布過来的新文化活動的变化新潮,台灣新文學活動从此開启了汗青新的一壁。《台灣民报》就先容了包含鲁迅、胡适、冰心等不少作家的作品,以是台灣青年根基上都接触到了新文化活動的功效,開导了他们的民族意识與文學視线。
“台灣的鲁迅”——赖和
在這個進程中,呈现了有“台灣鲁迅”之称的赖和,他與杨逵、吕赫若可以被称為台灣新文學活動的三面旌旗。
1925年6月28日,文化协會干部李应章醫师在彰化建立了台灣第一個农夫组织——二林蔗农组合,抵挡日本官員勾搭制糖會社财阀的压榨政策,夺取蔗农权柄。10月22日,暴發了“二林蔗稼穑件”,激發全台蔗农的醒觉。
李应章的同窗,也是文化协會干部的赖和因而写了《憬悟下的捐躯》寄给二林蔗农,从此開展了他的文學抗日实践,并影响與支撑厥後杨逵等抗日派的作家,以是一向被看做是“台灣的鲁迅”。
反帝左翼文學催生人---杨逵
赖和、杨逵和吕若赫三小我都有社會主义思惟的偏向和世界观。
靜脈曲張藥膏,
杨逵暮年在雷同回想录的作品《殖民地的孩子》里提到,1915年的“噍吧哖事務”是他民族意识的發蒙,由于昔时他三更躲在門後,从門缝里看到要弹压台灣抗日公众的日本部队从門前颠末。厥後他在台南二中念书时,買到一本《台灣匪誌》,看到革命的先辈居然被日本人當成是“强盗”,這讓他很愤恚,這對他来讲是一個發蒙。
1927年,杨逵到日本留學,写了童贞作《自由劳動者的糊口剖面——怎样辦才不會饿死呢?》,可以看出他的文學創作从一起头就是普罗文學。就在這一年,他回到台灣从事农夫活動,1928年,由于线路问题他分開了农夫组合。
1932年,他写了成名作《送报夫》,经由過程赖和,前半部登载在台灣文化协會的構造刊物《台灣新民报》上,後半部被禁。直到1934年,入選东京左翼的《文學评论》第二奖,成了殖民地台灣登上日本文坛的第一人。
“九一八变乱”前夕,日本走上军國主义門路,筹备侵犯中國,除右派的台灣处所自治同盟之外,台灣所有的抗日组织通通被制止,只剩下文學抗日這一個阵地了。以是1934年創建了台灣文艺同盟,同时刊行構造刊物《台灣文艺》。
1935年8月,在台灣文艺同盟第二届大會,杨逵由于選稿理念跟其他的编纂分歧而退出台灣文艺同盟,11月又退出《台灣文艺》,創建《台灣新文學》杂志。他在創刊中说要“以台灣新文學開辟與扶植為配合寻求方针,尽最大的尽力,把各类出书物推行到公共中心,趁热打铁解决品格晋升和公共化的问题”,以是他是器重大众线路的。此外他還请求艺術性提高的问题。1937年起,他又把陈述文學這类新的文學門类引進台灣。但6月,就由于形勢及经济的缘由被迫停刊。在這类环境下,杨逵也只能退到“首阳农場”,保持本身的民族气節。
1937年卢沟桥变乱,8月15号全台灣進入战时體系體例,殖民地台灣進入最暗中的痛楚的一個汗青时代。台灣文艺同盟的带领人张深入在暮年的回想录中写下了那时的心境:“我想若是咱们救不了故國,台灣便會真实的衰亡。咱们的但愿是系在故國的回复,故國一亡,咱们不单隔绝不了殖民化,连咱们本身也會被歼灭的。”
巫永福的《故國》
1932年,巫永福已写下一首反应那时台灣公众生理意识的一首诗《故國》。
巫永福是日据时代在东京的一個文艺集團福尔摩沙社的左翼的诗人,暮年时辰酿成果断的台独主意。他公然讲酿成台独的缘由,一個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務”,一個是1949年的币制鼎新,對他的冲击太大了。
《故國》這首诗既反应了台灣人的“故國意识”又有“弃儿意识”,可是主旋律仍是“故國意识”,到了暮年,因為國际及两岸情势变革,他的“弃儿意识”却压過他的“故國意识”。這首诗,很详细的反响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变化的幽微生理。
吕赫若
持久以来,谈起台灣新文學活動绝對离不開吕赫若。
他是着名的台灣第一才子,1935年,才21岁出头就颁發了成名作《牛車》。咱们读了他的小说後很诧异發明,他可以用政治经济學的阐發去写小说,讲的是原本的台灣经济的出產瓜葛随著日本的殖民统治而扭转了,农夫也走入失望的的运气。1936年,《牛車》當選入《朝鲜台灣短篇小说集》,成為第一次被先容给故國大陸的台灣台灣小说。
卢沟桥变乱以後,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增强開展所谓的“皇民化活動”,以西川满為首的日本文人開辦了《台灣文艺》杂志,這個《台灣文艺》與前面那本重名,但是彻底分歧。為了匹敌日本人,以张文环為首的台灣文人開辦《台灣文學》季刊,成為台灣文學命悬一线的阵地。
那时,吕赫若在日本从事声樂演唱,當他晓得《台灣文學》創減肥產品,刊时,當即寄稿支撑。在承平洋战役暴發今後,他把全家带回台北,介入《台灣文學》的编纂與創作。這一段时代,他颁發了《财子寿》、《風水》、《月夜》等代表作,都是批评封建性的乡土小说。為甚麼他一起头創作表示的是《牛車》那样的思惟高度,厥後只是写封建性的题材呢?我想,一方面他是借如许的創作批评封建观念,另外一方面也是借此迂迴抵當殖民政府的皇民化政策,讓一般读者经由過程浏览表示台灣民間小傳统的小说,持续中汉文化(即即是糟粕) 的傳统,苦守民族意识。
《台灣文學》另有一個比力首要的作家简國贤。他在日本學左翼戏剧,在日据时代的台灣也演了一些迂回抵當的戏。吕赫若在日志中提到,在《阿里山》上演时,曾帮简國贤做了义務的開場演唱。
固然,在皇民化活動的根本上,也有皇民文學,好比王昶雄的小说《奔流》,不外對這篇小说的见解不同,有人認為這不是皇民文學;好比具备代表性的周金波的《水癌》,小说里認為皇民化就是前進,流着台灣的血象征着自甘出错,以是要好好的洗清洁。
差未几到此时,《台灣文學》也就停刊了。
继往開来的吴污流
日据末期,出了一個比力首要的作家——吴污流。
吴污流一起头在新文學活動里還不算一個脚色,他真正表现出首要性是在七八十年月。
日据,他作為一個记者起头写厥後傳世的名作《亚细亚的孤儿》。他一放工就躲在宿舍里写小说,宿舍對面就是差人所,厥後他都把手稿带回新埔老家,藏在老祖傳统厨房的柴堆下面,直到1945年5月脱稿。
這本书原名《胡志明》,讲的是他本身的履历,也讲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由于他到過汪精卫當局下的南京,感觉到身份認同的困扰(大陸人認為台灣人是日本人,日本人認為台灣人是中國人),以是他写“台灣人究竟是甚麼人”的主題。而胡志明意思就是“你為什麼不表白你是明代的後裔”。1956年,他筹备在日本出书這本书,由于與那时越共总布告同名,以是把主角更名叫“胡太明”,小说也更名為《亚细亚的孤儿》。
七八十年月,這本书酿成了统独争辩的核心,成為了反应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很首要的经典文本。
到了1945年台灣规复,台北挂出了這個旗子,可是可以看到這個旗子是反的,這阐明那时的台灣公众其实不领會故國。
頁:
[1]